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







导言:育人,需融入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价值引导。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以“三农”情怀重塑育人目标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化学(下)课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分别重塑了已有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趋势和生物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技术;


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生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应用层面为高端精准农业的进步和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具有农业大学本色的“三农”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01.在案例中体现“爱农知农为农”精神






作为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我们在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科研新进展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案例和研究。例如:根据氨基酸合成途径设计的除草剂草甘膦、生物固氮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在现代农业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等。为培养“爱农知农为农”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服务。



02.了解中国科学家经历,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师搜集了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突出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建立了资料库,并融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展示我国过去、现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同学们感受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一节时,引入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工作介绍。通过介绍,使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的驱动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在学习”RNA转录”一章,引入施一公团队解析高分辨率酵母剪接体的研究,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对世界科学的重大贡献。通过对本专业我国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与突出贡献,使同学们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03.讲述学科故事,感受科学精神






通过讲述学科知识背后的故事,认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学习“氨基酸代谢”一章中以甘氨酸为前体合成卟啉环的代谢途径时,介绍了科学家David Shemin把自己当实验动物研究代谢的故事,他购买了同位素,标记甘氨酸后,多次服用后抽血检测代谢物标记情况。同学们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了科学家甘当小白鼠的科学献身精神,这种精神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04.借用优美诗词,助力专业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我们用优美的诗词结合生物化学知识,既感受了传统诗词之美,又提升了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

在开始学习“代谢”一章时,教师先引入唐代孟浩然的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因为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所以会请湖北同学用方言朗读诗。在活跃的气氛中,从社会人事间的代谢引入到机体内的代谢,使同学们感受到新陈代谢的普遍性及其在社会和机体内的重要性。



在“氨基酸代谢”一章中,学习到精氨酸生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反应时,告诉同学们只要记住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州一水间”就能记住是精氨酸代谢生成的一氧化氮。“京”谐音“精”,代表精氨酸,“瓜”代表“瓜氨酸”,“一”代表“一氧化氮”,而且精氨酸形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过程中确实是有水产生的。在回忆古诗词的过程中,轻松记住了生化反应,一举两得。



05.学有所用,传播科学知识






生物化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人体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比如糖、脂肪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功能,但是过多就会导致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甚至引起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在脂代谢学习了相关代谢途径后,通过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减肥产品和减肥方法,引导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辩证分析问题,建立合理饮食并结合运动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生命健康。



试验181班费同学制作的海报


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通过所学知识维护自身身心健康,还应该做好科普工作,用所学知识帮助亲人朋友。


在脂代谢一章通过学习阿司匹林参与的化学反应,同学们理解了它解热镇痛的生化机理和它的副作用-增加人体出血风险和损伤消化道黏膜。因为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有很多人在自行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教师在课程中引入了最新研究文献,介绍阿司匹林的适用人群和引发内出血的风险,提醒同学们要告知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定不要擅自服用阿司匹林。课后,同学们绘制了精美的海报,对阿司匹林解热镇痛的机理及其风险进行了宣传,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家人和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教学中心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